经济动态

中国—东盟金融合作机遇与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09-10-22 文章来源:

    从金融创新到金融监管,从人民币兑换试点到建设区域性跨国银行……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上,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金融和工商业界高层人士均认为:只有在危机中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开启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全新的路线图。

    三大因素呼唤突破金融壁垒

    贸易逆差,基础设施建设和应对金融危机,这是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三大主要因素。

    首先是贸易逆差问题。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许宁宁、美国汉普敦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李统毅均认为,尽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已经进入倒计时,但困扰自贸区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短期内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东盟国家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自贸区开始建设之前,中国国内一些学者、部门担心的由于东盟商品进入中国造成的贸易顺差,却被实践证明东盟对中国只有贸易逆差,这并不符合中国与东盟构建自由贸易区的初衷。”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初衷是,中国从中获益30-40%,东盟国家从中获益60-70%,最好的可能性是通过东盟对中国的贸易顺差来吸引东盟,达到经济共赢、政治互信的综合目的。但从实际上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贸易转移的可能性很小,贸易创造的空间尚未打开。“因此,要解决贸易逆差问题,就需要从产业分工、行业对接等多个角度实现,无论哪一个角度都离不开金融合作。”

    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自贸区的稳定发展应尽快从简单的“降低关税”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展,推动以泛亚铁路、南—新公路建设(南宁—新加坡)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无论是被誉为“钢铁丝绸之路”的泛亚铁路计划,还是南宁—新加坡公路建设计划,其范围包括从云南经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直达新加坡,从广西南宁开始,经越南河内、泰国、马来西亚到新加坡。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迟长海告诉记者,目前很多东南亚国家的公路建设都是中国出资、中国建设的,从招投标到施工都是中国施工队伍完成,很少存在着项目资金外流的情况,但就是通过对所在国工程的建设,对当地产生了很大的投资拉动作用。迟长海说:“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巨额资金,仅靠中国国内银行的支持肯定无法彻底解决,东南亚国家也有投融资的需求,如何实现基础设施领域的金融对接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三是应对金融危机产生构筑区域金融“防火墙”的需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和中国企业向外发展的动力,以及东盟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需求,形成了中国—东盟金融发展的需求。汤敏说:“中国和东盟都在进行大的增长结构的改变,过去中国和东盟都在依靠欧美市场未来的发展,现在是靠中国国内的市场和中国—东盟的区域市场,区域之间的投资交流会大量的增加;东盟的资金需求和中国企业向外布局的需求形成强烈的‘对接需求’。”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认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使得中国和东盟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对美元霸权的担忧和稳定区域市场的共识,这一共识就直接转化为推动中国—东盟金融市场发展的迫切需求。

    危机应对:呼唤金融“高清产业链”

    时任泰国盘谷银行董事会成员的现银行总裁陈智深谈到10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时说:“缺乏良好的区域金融合作体系,单纯依靠美元这一单一货币体系,很容易造成本国成为国际金融炒家和跨国资本的牺牲品。”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中亚洲目前所受到的冲击还不能说比1997年明显,但10年内的连续两次危机带给亚洲国家的启示无疑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应该加快推动跨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和资本市场的培育,打造区域金融市场的“高清产业链”。

    “高清产业链”是指通过有强大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相互投融资、银行进行跨国机构建设等多种方式,形成有清晰监管理念,基于银行主业的良好的中国—东盟跨国金融体系。

    美国汉普敦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李统毅做了这样的比较:“清迈”多边倡议正在实施的过程中,这一大规模的金融机制要付诸实践,应该尽快建立预警机制,以股票为代表的股权市场交易,欧盟和美国很早就实现了跨境融合,但中国—东盟之间尚未开启,这意味着国际资本能够进入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渠道有限,只有最大限度地开放,并确保适当的监管机制,才能在引进资金的同时,通过市场的不断完善抵御风险。

    李统毅说:“五个东盟的股市如果合起来就可以成为亚洲的第三,在世界进入到10-20,同时建立各个国家之间相互联系机制,就能形成庞大的区域性‘金融航母’,抵御国际炒家兴风作浪。”

    允许各国银行机构在相互开放的情况下互相融资,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风雨同舟”的区域性金融市场发展态势。

    金融危机暴露出出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弊端。中国和东盟国家相互之间设立的银行机构太少,中国在东盟的银行国家的产品是传统的产品,客户也是本土的客户,这意味着以金融为纽带的贸易往来、工商业投资仍然薄弱。他说:“根据国际银行的发展趋势和国内银行的基础,紧紧依靠自身的积累难以规模的快速成长,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外部扩展是现实的选择,资本运作的途径除了包括在国内外上市和收购兼并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与境外的金融机构结成战略联盟,东盟是一片值得深度发展的新兴市场,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李统毅认为,“2009年马来西亚已经完全开放了金融市场,新加坡在上个世纪早期就开放了金融市场,准许外国进入,新加坡已经成为了地区的金融中心。所以对于我们地区来说,金融机构之间应该加强合作,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建立业务上的合作或者是直接投资。在马来西亚的资本发行了世界上60%的伊斯兰债券。”

    在金融领域的合作过程中,人才层面的交流合作是不可避免的因素。近年来,招商银行积极推进与国际间的同业客户进行资源共享招行与东盟同业的合作也在不断的深化,已经与新加坡的新占银行,大华银行,泰国的曼梏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输送了100名以上的客户经理到新加坡进行培训。

    三大步骤推动金融合作

    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上,金融业界的权威人士认为,中国—东盟的金融合作将离不开人民币区域化。在推动贸易便利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动人民币逐步成为这一区域的结算货币,对于人民币区域化和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将具有重要意义,而基于人民币区域化基础上的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将推动着区域性投资金融机构对区域经济发展“雪球效应”的形成。

    专家认为,鼓励广泛使用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中计价,推进人民币作为自贸区的主要结算货币,对于人民币区域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积极参与和主导区域经济合作,将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区域化。东盟国家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使这一地区对人民币有着广泛需求。东盟地区经济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和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使其对外贸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汇率变动影响损失巨大。在人民币区域化基础上,应尽快着手建立几个机构:

    第一个机构是建立一个中国—东盟中小企业跨境投资的支持基金,通过建立这个基金中的基金,能够满足中国—东盟中小企业跨境投资的需求,调动一批风险投资从事跨境的投资,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这一基金的受益者将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确保社会稳定会起到很强的示范效应。

    第二个机构是成立中国—东盟投资担保公司。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范围内企业的跨国投资,只能用本国内的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无法用投资所在国的资产回到本国申请贷款。这就极大地束缚了企业的跨国投资积极性。成立由各国政府和民间投资为基础的中国—东盟投资担保公司,可以打破资产资信的障碍,使更多跨境投资得到更多的融资机会。

    第三是在时机成熟时建设东南亚投资银行。东南亚投资银行类似欧洲投资银行一样,由各国政府出资,主要目的是投资跨境基础设施和为跨境的企业进行融资,服务对象主要是民营企业。汤敏说:“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中国东盟的投资基金,这个基金可以慢慢转换成东南亚的投资银行。如果有了这么三个大的机构,我们这个金融和区域的金融合作可以更快的推动,这三个机构不是同时建立的,投资支持基金可以先成立,担保公司可以先成立,投资银行可以晚一点推进,这样我们区域之间的金融合作才可以成规模,才可以使我们的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上一个大台阶。”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