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9年7月6日下午14:43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阿塞拜疆文化部长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敲下了手中的木槌,“咚”的一声,良渚古城遗址全票通过申遗大考,振奋人心的消息从里海之畔传来----中国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是全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联合人的骄傲。位于良渚古城遗址边的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和良渚国际考古与保护中心,由国机集团下属企业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合”)EPC工程总承包,是良渚考古人和申遗人的主阵地,是保护、管理及监测良渚古城遗址的根据地。中国联合为良渚考古事业保驾护航,强力助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
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和良渚国际考古与保护中心及西侧景观提升工程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投资建设,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副总经理方晔亲自操刀设计,第一工程建设公司EPC团队负责实施,总用地面积181289.8㎡,建设内容包括8幢工业厂房的改造以及近16万方的景观绿化。建筑功能为监测中心、服务中心、考古实验室、办公室、配套服务用房、餐厅厨房、附属库房、架空车库、设备用房、公共停车场和景观广场等。
漂浮的玉石合院——苍凉的年代沉淀
项目位于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边缘,本着“消隐”的原则,通过灰基调玉石玻璃的运用,将建筑群隐匿于环境之中,在景观植被的辅助下,低调的坐落于104国道旁,突出了良渚遗址公园的主体地位。
作为一个两万多方的项目,在一片苍凉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存在感,整体的园区规模也相对突出。我们无法完全隐藏它的存在,也无非在颜色上进行削弱,因此我们选择对项目的立面进行了一种年代沉淀苍凉感的处理,使人们经过的时候认为建筑是理所应当存在的。建立与良渚文化质感的连接完美耦合的建筑形象。
在这个项目上,项目团队的主要矛盾来源于对良渚文化的敬重谨慎与4个月超短工期设计施工的要求。作为改建项目,我们最大限度得尊重了原始的功能属性,在考虑工期和完成度的情况下采取了工业化的标准方式以极简的风格,对8幢工业厂房进行改造,在保有原工厂工业遗迹的同时,兼顾良渚地域的文化符号。
她太靠近遗址,良渚本身也具备太多范式和刻板印象。如何通过合适的手段,在4个月的时间里实现一种具有国际实践标准的设计,成为了项目团队对良渚在地性“尊敬”的表达。
通过对旧建筑布局的梳理,将建筑外部空间整合为几个合院空间。
建筑立面裸露部分工厂的钢架,表达工业改造的属性和工业美感。工厂钢架与玉石玻璃一起形成点线面的构图层次,丰富了建筑立面的细节。
史前文明的现代演绎——透明玉石立面建立
建筑形体为矩形,宛如玉石般纯粹简洁,立面设计将良渚玉石图案打印于透光大理石上。通过对图案调灰调淡的处理,使得建筑群远看融入环境,近看细节精致。在回应场地环境的同时,与良渚文化的玉石核心符号关联,强化了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材料的选取上,项目团队也是煞费心思,使用真正的玉石必然大大超出项目成本,而切薄的大理石也多出现于极尽奢华的商业场所……幸运的是,目前国内打印玻璃的工艺已经日渐成熟和量产化,这种材质更加轻盈,造价也更加便宜,并且具有更好的完整性和更高的容错率。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国内首次采用这样的立面材质,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项目团队长期驻厂考察,严谨详尽计算工期,不断试材配景,才有透明大理石肌理的最终呈现。
最终,借助了图案的母题,实现整版图的连续流畅,与天空的云彩融合,扩大空间感知的控制欲。使作品在如此紧张的工期内实现超高精度的营造。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成功,让每位参建的中联人激动万分,自项目开工以来,党组织紧紧围绕工程建设,确定工作目标,提供思想保证,党员同志发扬“5+2”、白加黑”工作精神,进一步激发项目全体参建人员的拼搏奉献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使得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经过不懈的艰苦奋斗,公司在短短4个月内完成了8幢工业厂房的建筑主体及外立面施工,在8个月内完成含原构件拆除、加固、大跨钢构、室内外装饰、设备安装及16万方市政景观绿化在内的全部工程,并严格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标准,把握好每一子项的设计选型、选材用料及施工细节,为良渚申遗贡献力量。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中联人将继续提升设计、施工能力,精心营造更多的标志性工程和文化项目,以建筑为载体,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