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资料员。
我就职的中国一拖能源分公司,是为中国一拖集团提供能源保障的辅助单位。资料员岗位,在多数人眼中,没什么技术含量。
但就在这个岗位上,中国一拖给了我想都不敢想的荣誉:2015年中国一拖“劳动模范”,2016年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常打趣说,我会不会是中国一拖建厂60年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资料员。
资料员岗位定岗时工资比较低,但随着企业发展,岗位要求不断提高。记不清是2003年还是2004年,领导要求每个岗位每月上报改进工作,每月工资的35%要拿出来考核。
这可把我愁坏了。资料员跟技术员怎么比?技术员下现场,我只能呆在办公室……于是,每个月我都要上次黑名单。
要命的是,这个名单还公示。那段时间我老公中午到我们单位食堂吃饭,进大门一看:公示老末。就说我:你要好好干!在他观念里,只有总是不好好干的人,才总当老末。所以那段时间我们的关系也有点紧张。
没有“改进分”,35%的工资就会被扣完。到年底,我上榜次数最多,领导一看——降一级工资,再公示。好无语,真的很伤自尊。
我家儿子小时候身体不太好,平常我都非常精心的照料,恰恰那时候出了点状况,他总喊腰疼,搞得我很担心。正好赶上我公示降工资,心里很憋屈,又不想倾诉,一来二去竟抑郁了,每天以泪洗面。那些事情回忆起来就像揭伤疤。
上有年迈双亲,下有未成年儿子。有部电影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在心里也告诉自己——能源公司不相信眼泪。为了双亲,为了儿子,为了自己,我必须坚强。
工作是我生活的根本,我不想被人看扁,就只能自己证明自己。痛定思痛,我开始抛弃杂念,不顾一切投入到工作中。
资料室的工作就是收收发发,怎样做才能证明自己?那就学习,不断学习。刚开始我像无头苍蝇,什么都学,即使不知道学了有用没用。资料室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上外网,这在当时是非常大的优势。这个优势不单治好了我的忧郁症,同时也为我开启了工作的另一扇大门。
当时我痴迷到什么地步:我每年会利用节假日自费出去学习一次。周末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或补习班后,还会抽空到办公室呆一会,干什么呢——上网学习。
在当时真没看出这些学习有什么用,但现在,我告诉大家,我得到了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谁也抢不走的。
快速准确判断我需要抓取资料内容的能力——这是硬功夫,几秒钟能判断出一个标准号的正误;几分钟内下载出标准内容;与你谈话时就已经构思好要给你提供什么方向的资料。有如一个可以为你量身制衣的裁缝,一个手艺人。这一点我很自豪!
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我还成了巧手主妇。我自学烘焙、做西点,我知道怎样低成本快速做出美味的披萨,我自己配面粉、自己动手做好吃的香菇酱……我还经常把这些经验分享给身边的人。我们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品尝过我试做的披萨、寿司、卷饼等等。
对学习的痴迷也使我的工作很快进入另一个状态:我想试试手,试试自己的能力。
我在工作中发现,技术人员常常找不到符合自己心意的资料。我们曾花500元买一本书,1764页的内容其实只用1页半。经常看到大伙失望的样子,我就萌生了为他们量身定做资料的念头。
第一个项目是修订1988年版的《能源技术标准汇编》。这个汇编当时是整个能源处在做。由于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其中的内容早已过时。能源产品属特殊、高危产品,刚开始我没有经验,想把项目做的既符合现状又高效优质,真难!我用业余时间去洛阳市技术监督局咨询过,去洛阳市图书馆查过资料,但根本找不到能用的。后来想到去郑州,毕竟是省会。但当时单位没人相信我能干成,所以只好利用节假日,一趟一趟往郑州跑。
河南省技术监督局有我需要的资料,但我只能周末去,而周末人家要休息。但我的执着感动了河南省技术监督局标准局一位领导,每次我周日去郑州,他总是安排专人加班接待我,让我免费查阅资料,使我受益匪浅,进步迅速。
《能源技术标准汇编》终于出版了。因为这个项目,我被领导推荐为2012年度中国一拖“年度优秀职业化员工”,被集团领导请上主席台,带上大红花,披上红绶带。莫大的荣誉,终身难忘。
当初总是当老末的人,刷新了历史,做了我们单位在集团获得年度优秀职业化员工的第一人。这是怎样的激励。
工作越久,越敬畏自己的职业。因为年轻、浮躁,30岁前可能会工作不太认真,但我相信,任何一个35岁后仍长期在一拖工作的人,都会发自内心的,一点一点改变自己。
2015年,国资委举办建国以来首次大规模档案技能竞赛——第一届央企档案知识技能竞赛,参赛选手共7232人、81个队,最后只选出80名优秀选手、20个优胜奖队伍。
作为资料员,我代表中国一拖去学习,后来被选拔进入国机队参加比赛。其实刚开始只是抱着参与的态度,因为强手太多。但经过艰苦的学习和激烈的角逐,我最后战胜了很多人大、武大档案专业的80、90后研究生和博士生,获得“优秀选手”称号,所在的国机队也获得“优胜奖”称号。
2015年对我的家庭来说非常特殊。家里不但有4个80岁的老人需要照顾,还有个参加高考的儿子。9月份我要去北京参赛,儿子上大学正准备报到,这时候孩子爷爷生病住院了。80岁的老人,24小时需要有人照看。我白天工作不能耽误,只能晚上去医院看护,他睡着后我再继续看书。所以根本没心情操孩子的心,也没空给老公做饭,满脑子都是复习考试,还有老人发不发烧。
那段时间真的身心俱疲。右胳膊和颈椎由于写字太多、看书时间太长,疼的抬不起来,脖子一转就巨疼。就在我动摇的时候,孩子的爷爷坚决支持我学习下去,说我代表的不是自己,是一拖。还坚决不让家里给我排班,说他能克服。
在北京封闭训练的几天,胳膊疼的抬不起来,后背贴满膏药,我对膏药还过敏,从脖子到后背全是泡,疼的睡不成觉。同屋住的小姑娘说:“大姐,别这么拼了。”我告诉她,我的年龄只允许我参加这一次比赛,不管结果如何,只有先努力再说。
当我累的直哭、坚持不下去时,支撑我的是:我代表的不是我自己,是一拖。这种情怀在洛阳时不明显,离一拖越远,就越明显。
非主流的出身,永远定格为资料员,但不敢小觑自己的职业,始终对它怀有敬畏之态——这是我的工作,我靠它生活。
没有动力、没有压力,我想我根本不会去主动学习,也不会具备如今的学习能力。虽然我真的不想吃苦,但经历艰苦、磨难,我才学会实实在在、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做事做人,才会发自内心地感恩每一位帮助过我的人,才具备了坚守自己信仰的人生态度。这些,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