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是我国首部专门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法律——《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十周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发布,201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比2004年提高2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方式进入了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业部门将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力争到2020年,将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0%,粮食生产主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制定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必要性之一就是让农民文明生活、体面劳动,”作为10年前提交“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草案)参阅资料”的报告人中国农机院副院长方宪法记得很清楚,当时农机院提交的参阅资料中写到,“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对推动农业新技术应用,加速先进的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技术相互融合、组配,对强化农业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保障手段,保证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具有长期的、重要的战略作用。”
事实证明,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农民收入实现了十连快,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了75%,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水稻机械种植、收获水平从十年前的6%、27%提高到38%、81%;玉米机收水平从2%提高到55%。主要农机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国内市场90%以上的需要。
十年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支持国家农业机械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给予使用者购置补贴等条款,推进了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2007年,中国农机院牵头组建了国家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共组织实施了13个项目,开发出了以10公斤/秒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200-400马力动力换挡和自动换挡拖拉机、27米喷幅高地隙喷杆喷雾机、6行大型采棉机、48行种肥气流输送施肥播种机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使用装备,使我国能够批量生产供应的农机产品种类从3500多种增加了120多种,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从不足1000亿元增长到3600亿元。
但是,方宪法也指出,对比发达国家农业装备制造水平,我国农业装备的技术支撑能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仍,明显不足,在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技术应用差距尤为明显。具有地域和国际竞争优势的特种经济类作物生产装备技术缺乏,养殖业、设施园艺业、水产业、林果业装备技术空白点多。200马力拖拉机及配套机具进口依存度仍高达90%以上,大宗农机可靠性仅为发达国家的40%。
因此,科技先进、创新驱动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实施中,如何得到深入具体的贯彻和落实,成为今后行业关组的重大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