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苏美达:一家传统贸易企业的华丽转型

发布时间:2014-08-19 文章来源: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贸易体制改革进程,成长和崛起于全球化市场竞争大潮中的江苏苏美达集团,历经三十多年的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条从单纯贸易公司向“贸工技”一体化企业转变,再向“专注于贸易与服务、工程承包、投资发展的国际化、多元化现代制造服务业集团”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
  “以现代制造服务业集团为战略定位,围绕三大业务领域,当前,苏美达集团正全面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谈到苏美达的发展规划,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下属的江苏苏美达集团总裁蔡济波信心满满。
  这一战略方向和其母公司——国机集团是一脉相承的。记者了解到,国机集团围绕装备制造业、现代制造服务业两大领域,正着力打造机械装备研发与制造、工程承包、贸易与服务三大主业。
  为了进一步突出集团优势,国机集团不仅提出装备制造业务要强化设计研发、渠道运营和品牌建设能力,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服务化的方向迈进,还要求大力推进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
  倒逼下的转型抉择
  蔡济波所提到的“三大业务”是指单机贸易、设备进口和大宗商品贸易以及工程承包业务。这是当前苏美达最主要的三个业务板块。
  据统计,2013年苏美达集团完成营业收入41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其中,进出口总额 33.15亿美元,同比增长5.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江苏苏美达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杨永清如此总结道。
  逾400亿元的业绩不是一蹴而就的,历史可追溯到30多年前。1978年,中国机械设备出口公司江苏省分公司成立。1988年,公司划归江苏省机械工业厅,更名江苏省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5年后,划归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中设江苏机械设备进出口集团公司。2004年,上划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二级公司,并于2006年更名江苏苏美达集团公司……翻看苏美达30多年的发展史,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外贸体制的改革对公司日后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作为一家成长发展在江苏的传统国有外贸企业,苏美达当时面临了三大挑战。”杨永清分析道。
  随着外贸经营权逐渐放开,首先是传统外贸企业的垄断地位被逐步打破,地方国有外贸企业生存和发展堪忧;其次,传统国有外贸企业人才外流形势严峻,单一的纯国有体制已不适应地方外贸发展的竞争形势需要;再者,传统外贸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杨永清回忆,1998年前后,不少有能力的员工陆续离开公司,当时流失的人才多到“足以再打造一个苏美达”。在如此困境下,转型升级成为这家传统外贸企业的必然选择。
  模式创新成效显着
  在启动了以创新为驱动的转型实践后,苏美达摸索出模式创新、体制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这四个方向,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模式创新。“模式一小步,格局一大步。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技术,运用不同的模式,有人是追随者,有人是引领者,有人日渐式微,有人创造未来。”杨永清这样告诉记者。
  在单机业务方面,苏美达从“一手买一手卖”的简单模式转变为“以贸易为龙头,实业为支撑,技术为核心,贸工技结合”的新模式。同时,推进全球化营销平台建设,将市场调研、技术研发、仓储物流、售后服务等功能前移至海外公司,更加贴近市场。
  “我们先后购置土地850余亩,在浦口、六合、江宁建设苏美达工业园区,拥有自主实业工厂13家,自有核心产品制造占公司同类产品出口50%。”杨永清介绍,在实业布局上,苏美达从立足南京区县,到逐渐辐射江苏,走向中西部,走出国门,形成了自主高端制造立足长三角,中端制造向中西部转移,低端制造布局东南亚的实业发展梯队。
  在工程承包业务方面,苏美达主要承接新能源工程、环境工程、船舶工程等领域的国内外项目,着力业务模式和投融资平台创新。以新能源工程为例,苏美达的目标是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做以关键产品供应为基础,以系统集成为核心,以投融资运作为支撑的新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在设备进口及大宗商品贸易业务方面,苏美达将自身定位从简单的代理商转变为“四位一体”的物资银行,不仅供应资源,还提供物流服务、商务咨询和金融支持。
  “在大宗商品价格跌宕起伏、市场环境持续恶化的形势下,公司近三年先后成功规避全球性光伏产业系统性风险、华东钢贸风波等重大风险。”杨永清指出,公司业务发展的系统协调性和体系稳定性已经经受了考验,跑赢了大势。
  业绩是创新成效最有力的说明。在全国大部分省份的机械设备公司不断消亡的同时,苏美达却一路高歌,自1998年转型以来,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达20%,利润复合增长达30%,2013年净资产收益率达30%,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20%。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