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国企》杂志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通公司的青年志愿者,在助人中成长
文|本刊记者 王平
“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当这首情真意切的歌曲飘荡在大街小巷的时候,也唱出了视障人士赵爽(化名)的心声。
与赵爽一样,很多视障人士虽然视力有障碍,但酷爱读书和学习。书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大千世界。于是,他成了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常驻军。然而,图书馆对于盲人而言还是不甚方便。幸而2013年开始,又多了一群年轻人活跃在盲文图书馆内外,与盲人展开结对服务,无论工作多忙,都不计回报,随叫随到,开朗温暖,用爱心和真情帮助视力障碍的人群。
这些志愿者来自中国通用机械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中通公司)。这个以环保工程与轨道交通建设为核心主业的专业工程公司,隶属国机集团。在“责任国机”的倡导下,中通公司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创新志愿服务形式,与邻居盲文图书馆结成对子,倾力成为帮助盲人看到世界的那双“眼”。
走入“特殊邻居”
在西城区南纬路太平街路东,坐落着一座米黄色建筑,这就是世界单体项目最大的盲文图书馆。向北100米处,就是中通公司的办公大楼。2011年底盲文图书馆落成后,他们成了邻居。
对于这位特殊而陌生的新邻居,中通团委书记夏婉莹每次下班路过,总会有别样的感触。“在门口看到他们张贴的各种针对盲人的培训活动时,我觉得他们需要帮助,是时候行动了。”
“当下的80、90后,独立有主见,他们是否愿意投身志愿者服务呢?”为更深入地了解志愿服务,更准确地策划活动,以唤起更大的支持与共鸣,夏婉莹决定团委5人先亲身体验。在认真仔细地参观盲文图书馆后,被震撼的心久久未能平静。这催生了一个细腻的招募流程—先感受再招募。
“双手摸着左边的墙面,慢慢走入漆黑的屋子里。眼前伸手不见五指,只能靠手和脚下的触感,滑蹭前行。一会儿手会摸到凹凸不平的墙面,一会儿摸到树干、绳子、叶子等物,脚下台阶、斜坡、石块等交相变幻,面对未知前路只能靠触觉和听觉。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恐惧和压抑汹涌而来,无限蔓延。”这个黑暗体验的“小黑屋”感受令很多人后怕,难以想象的盲人世界得以具化。
然后是去参观盲人文化艺术展室。雍容的牡丹盛开在墙壁,栩栩如生的仙鹤立于松枝之上,鲤鱼跃龙门跳脱纸间,令人叹为观止。除此之外,琳琅满目的还有出自盲人之手的精致书法、工艺品、手工刺绣等。“太震撼了,我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眼睛。”看着这些作品,王浩惊呆了。他毅然加入志愿者队伍:“我想成为他们的‘眼’。”
最后,团委发出一份真诚的青年爱心志愿者服务队招募及助盲活动倡议书,得到了体验者的积极响应。当下,中通公司已经形成由20多名团员青年组成的帮扶队伍,并建立了畅通的网上沟通渠道,按照馆方需求随时按需组队帮助“邻居”。只要一个电话,即使正在上班,每个部门领导都特许可以去邻居那里帮忙。这样的支持,已经成为中通上下一致的默契。2013年底12月组队开始,这个团队的服务时间累计已达110多个小时。
震撼直逼灵魂
暗黄的盲文纸上,没有一个汉字,上边凹凸不平的盲点密密麻麻的趴在纸上,犹如无字天书。这样的盲文书籍就是盲人了解外面世界的工具。志愿者林萌一边仔细整理,一边贴条形码,以方便管理人员查询。这份工作她早已轻车熟路。
旁边的座椅上,坐着两个盲人,志愿者郑元钰面带微笑,字正腔圆地读着医学典籍。虽然内容枯燥乏味,可是他从未感到无聊。“看到他们,你会更加觉得什么是幸福;为他们服务,你能感觉到自身的价值。他们热爱生命、身残志坚的积极劲头,让我感到无比振奋和温暖。”志愿者姚玥淳笑着说。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已经成为志愿者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服务盲人,中通公司青年员工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服务技巧及肢体语言。他们各施所长,根据被帮扶者的需要随时调整帮扶人员结构。翻译、为盲人朋友引路、整理盲文书籍、录制有声读物、陪盲人朋友读书等,各种服务随需而定。“以前现实中遇到却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帮助他们,现在更专业。”
“他们是最棒的。”采访中,中国盲文图书馆文化教育部副主任范兴坤对他们竖起大拇指,“志愿者很少以单位的形式活动。他们提供了最多项目的服务,随叫随到,从不推托,令人敬佩。”
与帮扶技术一起成长的,还有成熟的心理。
“来自安徽池州的盲人青年李雁雁,双目失明20年,拄着拐杖留学日本和美国苦读10年,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并取得美国行医执业资格,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给我带来太多的震撼。”张丽媛睁大眼睛,语速加快,“我之前遇到的那些挫折又算什么。那种精神,直逼灵魂。”
郑元钰也觉得自己变了很多。“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盲人朋友良好的心态,让他获益匪浅。“我没想到他们能有这样的心态和境界。我本身是很急躁的性格,但只要进入这个环境,心里就会特别放松和安静。”现在,他在工作中变得平和稳重了,在与人相处中多了份耐心和淡然。“这里让我摆正了自己的心态。”
与记者侃侃而谈的王浩,难以想象之前的他很自卑,“现在自信多了”。
在与人付出的服务中,志愿者每天感觉到自己在变化。而最大的变化是爱心和责任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中通人的心理准则。“在路口和街边,经常看到中通人把盲人送到图书馆。这种行为已经内化为一种不自觉的行动。”中国盲文出版社社长张伟对中通的志愿活动赞赏有加。
责任意识引发的自发行动正在逐步蔓延。对于张丽媛来说,今年的年假会在乡下度过。因为她主动申请加入帮助乡下儿童眼睛检查的志愿队伍。很多志愿者把自己的联系方式主动交给盲人朋友,需要帮忙的时候随时电话。“业余时间陪他们去逛街是常有的事,我不会觉得累,是一种满足的幸福感。”
不仅如此,在周末登山锻炼身体的时候中通人会带着垃圾袋,一边爬山一边收集路边的白色垃圾。
公益“一箭双雕”
2013年底,一场盛大的春节联欢会让很多中通人回味不已。这是由青年员工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作品。其间,掌声不息。当下,中通公司青年员工已占到员工总数的32%。
中通公司非常重视青年员工的培养。青年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企业中青年的状态和面貌直接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后劲。为了更好地了解年轻人的想法,新一届领导班子刚上任,公司党委就专门召开了多次青年员工座谈会。“现在的80、90后年轻人个性十足,敢想敢说。他们面临多元价值观的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巨大,需要交流,需要分享,需要认同。”在中通公司党委书记姚虹看来,志愿服务活动为满足青年心理需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实际上,从国外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传递爱心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志愿活动越来越得到政府和各级组织的重视。对志愿者个人而言,不仅力所能及地奉献社会,丰富了生活体验,加深了对社会认知,而且培养了自己的组织领导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增添了信心。
采访中,幸福和快乐屡屡被志愿者提及。“志愿服务能为参与者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认同感,与当下青年的心理需求一拍即合。”国机集团党委工作部副部长王为民向记者解释道,与纯粹的捐款捐物的慈善活动相比,志愿服务是双向交流的情感互动,不仅促进社会和谐,而且使志愿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实际上,早在2011年,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已被国机集团党委工作所重视,并成为国机集团践行社会公益的重要形式。“志愿国机,爱心接力”的品牌,开始向更多需要帮助的地方延伸。
为保证活动的连续性和计划性,每年国机集团都会组织不同的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以指引基层团组织根据地域的不同特点,组织相应主题的志愿活动。王为民表示:“对于下级单位繁多的国机集团,未来会大力依靠基层团组织,塑造不同的志愿服务品牌,采取一个品牌一个模式的方式,为需要帮助的人群贡献我们国机人的力量,激发青年人的爱心和责任感。”
当下,通过中通公司的实践,志愿者对本职工作更加认真负责。“在帮助中净化心灵,在奉献中增强责任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认真的习惯。”姚虹认为,志愿活动的成效将转化为推动企业蓬勃发展的精神力量。
“拥有众多充满爱和责任的青年,这样的企业会没有美好未来吗?”王为民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