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留声机】 ︳我的中工梦 致敬农业人

发布时间:2017-09-08文章来源:中工国际 阅读次数:1036
0:00 白蛇传

  金色,是秋天收获时的颜色,勤劳的人们捧起一点一点耕耘出的希望。在非洲大陆的黄土地,有刘贝这样一群人,金色阳光照耀着他们的青春,也终迎来了安哥拉农场的金色收获…… 

  本期主播 中工国际 刘贝  

  音频原文

  我从未想过,每天一睁眼就能看到非洲大陆的黄土地,直到加入中工国际这个大家庭。2012年,当我第一次踏上安哥拉的土地时,心里默默地在“impossible”这个英文单词前加上了“nothing is”。 

  初到安哥拉卡玛库巴农场是在2012年的第一个雨季。施工人员用推土机清理出一块十来公顷的土地,一个简陋的院子,两排临建房,太阳一晒,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膨胀剂的味道。没有井水,只能用雨水洗澡,最近的饮用水也在25公里之外。 

  在非洲疟疾地带拓荒,少不了要过“疟疾”这一关。由于农场所在地植被茂盛,鲜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开荒难度也较其他项目更高。随着开垦面积的扩大,在树林中沉积千年的腐殖层散发出大量有毒的瘴气,加上雨季蚊虫肆虐,尽管每天农场内都要洒药灭蚊,并备足蚊帐、蚊香、防蚊水等,疟疾的威胁依然无处不在。 

  我也不例外,先后多次染疾。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极差,输液需驱车800公里赶往首都,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选择就近吃药治疗。记得我第一次犯疟疾时,服用了当地黑人的抗疟药,因药效太强,吃完当即开始吐血。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4年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我去安哥拉首都罗安达采购过年的物资。返程时,我意识到疟疾很快将发作。身边没有药物,只能紧急联系项目现场的同事,尽快前来汇合。 

  在农场,我们有个“暗号”,当疟疾在夜间发作时,通过“砸墙”向隔壁伙伴求助。那一晚,我只觉得浑身极冷,却高烧至42度,呼吸困难,以至于无力砸墙。好在次日,在伙伴们的帮助下,我渡过一劫,但类似的经历让人刻骨铭心。 

  尽管条件艰苦,但随着农场面貌的日新月异,一座座大型玉米筒仓拔地而起。卡玛库巴农场至今已累计产出6000多吨玉米、数百吨大豆和近万吨水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里还将供应肉鸡和鸡蛋。 

  如今,农场的试验田育有近百种玉米、约30来种大豆等农作物。在经过一系列试验后,我们收获了一些在抗病虫害、产量、地区适应性等方面均表现不错的品种,如每公顷产量近10吨的玉米品种。这些试验数据弥足珍贵。 

  在项目所在省,CAMCE卡玛库巴农场的名字已是尽人皆知。每逢种植季、收割季,当地的电视台、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蜂拥而至。安哥拉国家电视台的一位记者曾让我“介绍一下你们的农场”,我笑答,“这可不是我们的农场,这是你们的农场”。是的,正是凭借着时刻站在业主角度看待项目的精神,和当地政府、居民紧密融合,才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执行。 

  有人问,如此艰苦,为什么不换工作? 

  是啊,我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尤其是在疟疾发作最严重的时候,脑海中曾浮现出各种念头,但事后很快又被团队的干劲所感染,继续埋头于项目现场,并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成为中工农业人的乐趣。这就是所谓的“不抛弃、不放弃”吧,不抛弃的是这个团队的精神,不放弃的是我们尚未完成的事业。 

  这些年来,在我们心里,一直有一个中工梦。那是在大地震中屹立不倒的厄瓜多尔911应急中心,是双手捧出的从非洲土地产出的玉米水稻和大豆,是中工人在全球每一个项目现场的点滴小梦汇聚而成的大梦,是伟大祖国走向世界的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