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监狱:“计算”与“救赎”

发布时间 :2014-07-23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对监狱生态的描述惊心动魄,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上大学时老虎桥监狱近在咫尺,但能远望的只有森严的岗哨和铁丝网。高墙内是怎样的世界呢?

    集团党委创新安排的“七一”建党节警示教育活动,使我们开天辟地第一遭真正“走进了监狱”。耳闻目睹了监狱犯人们的生活环境,跟随讲解员见识了贪官污吏的累累罪证,听了两位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特别是这两位贪官说到的“计算”,让我感到了不小的震撼!

    现身说法的罪犯之一是南京江宁开发区的中高层领导,曾经为开发区的开创和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从其外表依稀仍能看出当年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神采。另一名是连云港国企的一位处长,尽管诉说时显得较为憔悴,但当年在单位也一定手握实权趾高气昂。

    当年他们一定“计算”过,比起工资来,120万、30万当时可能也算是个不小的数字了。因为这个“计算”,前一位“领导”因为受贿120万被判处了12年有期徒刑,后一位“处长”因为受贿30万被判处了10年有期徒刑!

    然而在现场,他们在忏悔中都重新“计算”了,得到的和失去的,让他们追悔莫及——自己丧失了工作岗位、事业前途和人生最为宝贵的自由!而给亲人、给单位带来的伤害又如何来“计算”?说到女儿的来信,那位“领导”当时就哽咽了。

    经济学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就是“理性人”假设,通俗地说,就是人做决策时是会“计算”的,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知得失利钝而后行。但这些“贪官”们不少都是事业有成的党员干部,为何“计算”失误了呢?

    在监狱现场杨书记最后作了重要讲话,言简意赅,语重心长,让我们在震撼之余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领悟。

    西方主流的人性观是“性恶论”,认为人天生是有罪的,人的一生需要不断的反省、祷告和忏悔,才能求得灵魂的“救赎”。浮躁的社会风气就像漫天的“雾霾”,每个人都身在其中无处可逃。对照杨书记的三点要求,如何才能保持“计算”不做错呢?借用“灵魂”这个词来表示廉洁的思想,借用“救赎”来表示“出淤泥而不染”,如何才能实现灵魂的“救赎”?

    灵魂的“救赎”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活到一百岁,也就三万多天,这三万多天的价值在哪里?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不少信奉宗教的人认为“头上三尺有神明”,而作为共产党员,拥有更高尚的信仰,其实入党宣誓时都已经大声宣读过人生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就像思想冰山下面隐藏的潜意识或者无意识,敬畏之心会构成一道无形的防线。杨书记说,一个人做决定时有时只有短短的几秒钟,短短几秒钟的“计算”甚至无需经过大脑,正确的人生观常常自然而然地帮我们绕过了前面的冰山。

    灵魂的“救赎”需要一颗忏悔的心。不知忏悔的人,一旦得势常常忘乎所以,飞扬跋扈为所欲为,而有忏悔之心的人常会怀着谦卑对自己所思所为勤做复盘“计算”,帮助自己牢记身份紧绷思想改造的弦。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独善其身何其难也。“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就像杨书记引用“吾日三省吾身”的古语,万一偶尔鞋子蘸了点水,如能及时反躬自省悔过自新,及时采取行动迷航知返,就有可能规避了落水自溺的大灾祸。

    灵魂的“救赎”离不开组织的监督。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可以作为建构理论的基础,但是回到现实层面,完全理性的人是不存在的。利令智昏,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灵魂的“救赎”仅靠自身的力量有时是不够的。外在的纪律约束和法律红线就像一条“高压线”,应显示出巨大的震慑力。完善的制度建设、经常的思想教育、常态的监督检查划出一道道“红线”,让“好人”想干坏事望而生畏;织出一张张罗网,让“坏人”想干坏事难以下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实现了自由和财富的救赎。南京监狱现场教育活动,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次灵魂的净化。

    杨书记强调“一失即万无”,归根到底,其实这才是“计算”的唯一公式。如果我们能经常磨砺自己的人生观,忏悔的心保持清新和清醒,再加上组织的监督和帮助,我们应该能实现灵魂的“救赎”,实现一个有信仰、有意义的人生。

     

    文:苏美达集团 经营与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助理 陈礼林

京ICP备:0500556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300041号

版权所有: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3号国机大厦 邮编:10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