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与观念。
概括起来,中国传统“和”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观。《易经》上讲,依据天道的变化,人获得自己的命运和本质,变化会有差异和冲突,但是冲突又要融合,即走向太和,而和的价值指向是万国安宁与繁荣,这是符合天地变化之道的。二是合二而一、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易经》讲“一阴一阳谓之道”,强调阴阳互补,才能发生变化;强调刚柔相济,才能融合和谐。三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两千多年前,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发展的真谛。四是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和语言,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交往、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倡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志同道合”、“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才能做到“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从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于《易经》中的两个命题,一个讲的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一个讲的是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可以看作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六是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孔子的《礼记?礼运篇》描绘了重诚实、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的社会蓝图。
“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国政府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国机集团则适时提出了建设“和谐国机”文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