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4月2日,徐念沙副董事长在集团公司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结合自身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会及前一阶段开展深入调研情况,围绕进一步建立健全集团公司风险管控体系作了中心发言。现将徐念沙副董事长发言摘编如下,供大家交流学习。
按照国资委党委的部署和集团公司学习实践活动的安排,我重新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有关领导的讲话,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理论并做了调研,收获很大,其中体会比较深的是要做到一个“理解”、两个“领会”、三个“学”。
一个“理解”,就是要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发展,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发展,用科学的标准衡量发展。
两个“领会”,一是要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二是要领会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发展观。所谓实事求是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科学发展观本身是从实际出发提出来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式,但也不等于各行其是;第二个含义是科学发展观要尊重客观规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三个“学”就是要“学深悟透、学以致用、学修为恒”。学深悟透,就是第一阶段要认真学习领会;学以致用,就是第二阶段要结合实际查找问题;学修为恒,就是第三阶段要整改落实,而且要立足长远。下面我就上述学习体会,结合实际调研,谈三点想法。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认识加强风险管控的现实意义
前几次党委中心组学习中,与会领导的发言讲的都很好,对我很有启发。李延江同志讲到,集团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步入由大变强的新阶段,随之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对我们的母子公司管控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任洪斌同志曾列举了几个企业和企业家的例子,这些企业曾辉煌一时、企业家名震天下,而今穷愁潦倒、誉毁人非。究其原因,正是违背了科学发展规律,企业“长大了”,企业家本人却没有“长大”。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企业家不是单指董事长、总经理、或CEO等某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这又引出一个我认为似浅实深、似易而难的问题:为什么企业家没有跟着企业一起长大?何为企业家长大、如何长大?也就是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家成熟、使他们所领导的企业避免失败?制度建设、治理结构的建设恰恰是用来回答和解决这类问题的。
众所周知,经济学家在对事物做出预测时都要加上若干前提和假定。我在此也提两个与我们风险防范有关的经济学假定:一个是经济人假定,或者说理性假定。意思是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必须是理性的;另一个是信息完备假定,参与经济活动的人要能得到充分的信息。可是,回顾一下那些惊心动魄的案例,几乎无一例外地在掌握真实信息、理性决策方面有着重大的缺憾,无一例外地在发展中失去了科学的眼光、理论、方法、标准,背离了科学的轨迹。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对于今天的国机集团来说,加强公司治理、找准风险管控的重点和难点、加强风险管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做调研
根据集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安排,我所担任组长的第3指导检查组的联系点和指导检查单位是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CMEC)和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重型院)。我根据在董事会工作的分工和上述在学习中所思考的问题,把调研主题确定为“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机治理、风险管控上水平”。通过走访CMEC和中国重型院,召开座谈会,我们了解到了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及进展,为调研主题搜集到了非常有益的素材。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走访了国机集团位于西安的中国联合机勘院、中国联合西北院、中机建设三安公司三家企业,他们也反映了一些经营和资金风险方面的问题。
通过与五家企业的座谈、探讨,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这些单位都高度重视公司的治理和风险管控,同时他们也希望国机集团在这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以把握战略风险,通过内部合作,提升竞争力,规避市场风险。
2、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重点风险所在,相对集中在战略、财务、经营和安全方面。难以把握的是战略风险,难以处理的是财务风险。 3、这些单位普遍认为风险防范不是单个人、单个部门或单个企业的事,是从领导到员工、从经营到投资、从财务到法律乃至集团整体协作的一项系统工作。
规避控制风险最难的是获取可靠信息、理性决策、有效行动这三件事。其中前两件又回到了如前所说的两个经济学假定。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我们通过调研查找防范风险的重点、难点,即将面临的是如何实践探索,并加以规避防范。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国机集团风险管控水平
国资委在今年初召开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经验交流会议上,总结了中央企业的十个过度风险行为,第一,过度投资;第二,过度负债;第三,过度发展;第四,过度扩张;第五,过度追求利益;第六,过度放权;第七,过度放账;第八,过度证券化;第九,过度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第十,产能过度扩张。这“十个过度”对国机集团的风险认识和控制极有参考价值。目前国机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结合这“十个过度”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风险防范教育,提高应对能力。
根据任洪斌董事长的指示,国机集团董事会与经理班子结合,组织有关部门已经着手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初期工作。我认为,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增加风险意识、增加对该体系的认识非常必要,要结合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掌握“四种规律”,增强“五种意识”,提高“五种能力”,使国机员工增强忧患、责任、创新意识,提高把握风险规律、化解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使集团公司形成一个重视风险防范的强烈氛围。
2.进行建立集团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探索。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众人皆知。但是否有必要建立体系或系统,大家莫衷一是。国机集团的风险管理若停留在单个企业、单项制度完善的层面上似显不足。在风险管理中,从系统的内部性来说,各部门职能要素、人员要素和管理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相互支持,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风险管理体系。从系统的外部性来说,要实现最大可能地获取信息、理性决策、有效执行。
3、确立高效实际的风险防范体系。
从经济与效率来看,防范风险面临着两个博弈。
一个是风险损失和防范成本的博弈。美国经济学大师科斯的经典理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防控的成本要是大于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宁肯不防,甘冒风险发生的可能。因此,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一定要经济,少花钱,办好事。
另一个是防范风险与发展业务的博弈。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既要限制企业家的冲动,避免高额的试错成本,又不能裹足不前、无所作为,丧失机遇。可谓进亦忧、退亦忧。国机集团的风险防范体系应该是经济、高效、实用,是为用不为看,不是花拳绣腿。
4、坚定不移地推进公司制、股份制的改造和治理结构的建设和完善。
公司制度、治理结构的实施与升级都是为了实现提高效率和控制风险双向合一的目标。科学的制度和结构,也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手段。国机集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还在第一阶段,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工作也正在起步,还有不少的工作,会有不少的困难。经过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力克时艰,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合力共建新国机”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