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父亲忆祖国60年的发展
发布时间:2009-09-29 作者:中海航 杨习琴
今年是国庆60周年。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我们国家,还是我们普通百姓的小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能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数我们普通百姓的点滴生活。我与父亲两代人,一起忆祖国60年变化,所谓忆苦思甜。请慢慢听我们将这些在衣食住行中娓娓道来……
听生于六十年代我的父亲说,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候衣服的色彩很沉闷,样式很老土。我翻开以前的老照片,清一色的灰色底调。父亲讲,记得小时候的衣服都做得很大,这样才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他说,如果幸运的话,衣服小了破了实在不能再穿了,父母省吃俭用在过年的时候能给他们做上一身新棉袄棉裤,那在小伙伴中可就神气了!那种粗笨的样式也许会被今天的孩子视为不屑,却温暖而朴实。现在可不同了,人们穿衣服讲究品牌和时尚,走在大街上,人们看到的不是过去灰色或草绿色的着装色调,用五彩斑斓来形容人们的穿着毫不过分。现在别说坏了不穿,就是一冲动买回来过后又觉得不好,打入冷库一次没穿的衣服也有。春夏秋冬,各种款式各种季节,琳琅满目,个人喜好,自由挑选。
说完了衣服的变化要说一说吃的变化了。说到吃,那个年代的人感受也是最深刻的。父亲总是教育我们,要知道节约粮食,在他小的时候,也就是七十年代初期,是以吃红薯和和玉米面为主食的,大米和油简直就是奢侈品,是打牙祭的,一年可以吃上一顿肉就是过年的时候……回想起吃,父亲总是感慨万千。但是在物质生活匮乏、生活条件不高的年代,这却是存在的,也是当时贫困生活的真切写照。事过境迁,如今大家追求的不再是吃饱的问题,而是吃好、吃出健康的问题。面对物产丰富的市场,我们已不仅想吃什么买什么,更注重讲究营养均衡、荤素搭配、粗细结合和美味可口,还要讲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时尚食品,食物的绿色、无公害和吃好吃开心成为我们对吃的新追求。
在住的方面,我也感受到很大的不同。自小在农村长大,对外面的世界都充满向往,而后读书去了外省,也确实体会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而建筑是最直观的。在父亲那个年代,房子是外公年轻时候砌建的,五架梁的结构,中间是堂屋,东西两间狭长的房间,宽度只有一张床的长度,大门楼飞檐翘角在当时还是很气派的。但是随着家里兄弟姊妹的长大,父亲一家六口人居住在这样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老房里就显得拥挤起来。父亲说至今还记得在西房间用旧木板一隔为二的他的小天地,小得只能容下一张小床和一张旧桌子。父亲说虽然小而陋,毕竟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还是欣喜不已。现在的城市可不一样了,新城区的规划发展,老城区的旧城改造,鳞次栉比拨地而起的一幢幢高楼大厦在掏空人们钱包的同时也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我们的家现在也不一样了,虽然在农村,可是路都到每家,家里面沼气灶,浴室,洗衣机,冰箱,小花园。我也不再像父亲以前,而是有自己独立的小房间。足不出户就能在家淋浴、在家方便,这个曾经在父亲心中遥远的梦想如今是再平常不过。在城市,人们对住的要求已不仅是居住面积、采光情况,更注重居住环境、绿化指数以及房屋的建筑风格和装修风格了,这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出行的变化是相当惊人的。父亲经常讲,在七十年代,老百姓出行大多数是靠脚走路,小部分家境较好的有辆自行车则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八十年代,自行车就比较普及了,我上高中时就骑自行车上学了。九十年代,随着道路拓宽改造,摩托车“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公交车和的士也已经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人们出门相当便利了,要经济实惠型的可以乘坐公交车,要讲究赶时间、舒适型的出门就可以打的。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每家都有几辆电动车,不少初中生就已经骑电动车上学了。公交车和的士也不断升级换代,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而且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购车已成为一些家庭的新时尚。加上车的价格下调,越来越多的家庭都争相购车,我身边已经有朋友开上了私家车。节假日邀上三五好友开车去郊外散散心,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哦!
细数我们的生活,建国60年来,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是我们历代每个人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从衣食住行的变化中,我们看到了国家的蓬勃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康。我坚信,只要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明天的生活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