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变迁——“渔歌”变奏曲
发布时间:2009-09-28 作者:桂林电科所 赵海峰
在共和国60年来的风雨历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他个人的生涯与历史的嬗变,时代的进步都融汇到了一起。
本人极为爱好垂钓,跑遍桂林各大鱼塘水库。有一次在临桂某水库和一位硬朗朴实、和蔼可亲的老钓翁结识,他古铜色的脸脥,红光闪烁,深深浅浅的皱纹,像岁月的河床,铭刻着历史,雕塑着久远的沧桑。原来这位老人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出身在湖北的长江之滨,在那个民生凋敝的年代,活下去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于是钓鱼成了他养家糊口的手段。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冬,他总像雕像一样塑在水边,凭借出色的钓技、不菲的渔获,他不仅自己渡过了荒年,还能时常接济左邻右舍。
解放后,他应征入伍,随滚滚大军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都随着当时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浪潮,不顾一切的生长。他像一个上满发条的机器人,每天都在“疯转”,哪里还顾得上钓鱼。
八十年代,他病退来到桂林。生活悠闲了,看到桂林如此丰厚的水网资源,他重新拿起鱼竿,非常温暖地坐在了新中国的蓝天绿水之畔,独钓一份无羁的幸福。无忧无虑的退休生活,让他的心胸像花儿一样绽放,舒展而芬芳,从此,他和他手中的鱼竿,彻头彻尾投进了“渔乐圈”,他凭借数十年独特的钓鱼经历和经验,出版了一本关于钓鱼实战的理论指南,在圈内好评如潮。九十年代中期,他又与人在柳州投资兴建了四个国家级台钓竞技比赛钓鱼池,这里成了举办全国钓鱼比赛广西站的唯一指定赛场,他完成了怡情钓鱼和钓鱼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双赢,也为更多钓鱼爱好者提供了切磋钓技,联络情感,结交朋友,惬意钓鱼的纽带和桥梁。
49解放,78开放,09怒放。在共和国六十华诞来临之际,老人动情地对我说:“是祖国让我获得新生,让我手中的钓竿钓出了了精彩,润色了生命,感动了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