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报告:国机集团特色园区铸就“一带一路”基石
发布时间:2017-06-08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

 

 

中国名片·园区建设+“一站式”服务体系

国机集团:特色园区铸就“一带一路”基石



文·本刊记者 王倩倩

原载于17年《国资报告》第5期



当企业海外转型恰逢大国经济升级,一扇新的市场大门被时代叩响。对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而言,“结缘”中白工业园正是企业海外市场开拓的里程碑。

自中白两国元首于2010年确立在白俄罗斯境内合作建立开发区,中白工业园逐步由设想落地为现实。园区构建了三级管理结构:中白政府间协调委员会;园区管委会;中白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中白合资公司)。其中,国机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工国际)、哈尔滨投资集团与白方共同设立的中白合资公司负责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目前,园区一期3.5平方公里起步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已建成,达到了“七通一平”,具备了全面对外招商引资的基本条件,其在欧亚市场的平台形象初步显现。

 

以中白工业园为支点,国机集团从传统EPC工程承包向带资承包、投资运营等模式转变,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以务实、前瞻性思维践行“一带一路”,并将其内化为企业战略,国机集团看到更多的是机遇和希望。

“中白工业园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搭建公共平台,为发挥产业集群和投资规模效应创造了条件,对推动中资企业‘走出去’,推动中国优势产能国际合作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国机集团董事长任洪斌表示。

“一带一路”,大势已起。随着企业转型战略的持续推进,这座见证中白两国友谊的“巨石”工业园,悄然成为国机集团深耕“一带一路”的基石。

  

双重契合

 

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程中,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建设工业园区,早已不是新鲜事。从单个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到以工业园区的形式在海外集体办厂,中国企业经历了“走出去”的战略升级。

不过,回顾中资企业海外园区的发展之路,称得上喜忧参半。由于政策环境、融资渠道、生产配套等方面的局限性,真正形成规模、产生集聚效应的工业园区极为有限。实践证明,海外园区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投资者具有战略眼光和市场。2010年,当海外园区建设“零经验”的国机集团首次接到白俄罗斯承建中白工业园的邀请,不可避免地需要经历一个审慎考虑、长远谋划的决策过程。

在白俄罗斯境内,国机集团控股上市公司——中工国际有着进入白俄市场较早、熟悉当地情况等优势条件,但在国机集团看来,仅仅依靠中工国际现有的市场优势条件,仍不足以完全支撑起顺利完成中白工业园这一政治使命。如何从企业发展转型的战略高度契合这一政治使命,是激发国机集团内生动力的突破口。

事实上,国机集团作为一家多元化、国际化的综合性装备工业集团,其业务聚焦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制造服务业两大领域,以发展装备研发与制造、工程承包、贸易与服务、金融与投资四大主业。经过多年来的市场拓展,国机集团海外业务内容涵盖工程项目开发及投融资、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设备成套、运维管理等完整产业链,并向境外并购逐步发展。

但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结构的持续调整,企业不断遭遇市场瓶颈。企业传统的EPC工程总承包模式,面临市场不可持续、利润摊薄等突出问题。因此,国机集团着眼国际装备制造业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创新“走出去”模式,提出“再造一个海外新国机”的企业发展目标。

彼时,虽然“一带一路”倡议还未提出,国机集团从企业海外转型的内在迫切性,以及中白两国友好的政治使命出发,最终承担起了中白工业园的建设重任。而在“一带一路”提出后,由于白俄罗斯自身的重要节点作用,使其必然发挥着促进两国贸易融通的独特作用。

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和卢卡申科总统在明斯克视察了中白工业园。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把中白工业园建设作为合作重点,发挥政府间协调机制作用,谋划好园区未来发展,将园区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和双方互利合作的典范。”卢卡申科总统指出,要将中白工业园打造成奠定中白友好合作的巨石。

来自高层的支持为中白工业园注入了极大的信心和动力。在任洪斌看来,“中白工业园之所以引起两国领导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国机集团在战略上保持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契合。”

  

筑巢引凤

 

承建中白工业园,对于国机集团而言意义重大。在真正动工之前,国机集团在汲取大量园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将园区项目选址、规划、产业定位等放在了关键性地位。在此基础上做好投资成本和收益测算,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因素和风险防范措施。

自2010年5月起,中工国际开始组织中方专家在白境内考察选址,最终选择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以东的地理区块建设园区。该区总占地面积91.5平方公里,紧邻明斯克国际机场。莫斯科通往柏林的洲际公路穿区而过,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之后,在园区规划过程中,中方结合白方政府原本将这一区块用于建设卫星城的初衷,将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园打造成为集生态、宜居、兴业、活力、创新五位一体的国际新城。

 

依据中白双方产能的对接优势,中方根据白俄罗斯产业结构特点,园区重点引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仓储物流六大行业。以此作为入园企业筛选标准,目前已有招商局物流集团、中联重科、中国一拖、成都新筑、中兴、华为、弘福散热器、白俄纳米果胶8家企业入园。此外,中航工业、潍柴动力等25家企业签订了入园意向协议。

“现在看来,中白工业园在前期规划和可研阶段虽然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源,但这为中白工业园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生态园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到了科学规划、分布实施,合理控制开发规模和节奏。”中白合资公司总经理李海欣对《国资报告》记者表示。

  

政策保障

 

当中白工业园的未来图景绘就之后,如何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为园区注入活力尤为重要。纵观中企海外园区成长经历,来自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既是一种政策优惠,更是一种法律保障。

2010年3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白俄罗斯,与白方就在其境内建立开发区达成共识。此后,中白工业园的开发建设得到中白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得到两国元首的直接推动。

2012年,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签发了《关于中白工业园项目的总统令》,以最高立法形式赋予入园企业“十免十减半”的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权可达99年,这在白俄罗斯史上实属“首次”。

此外,中白工业园倾力打造“一站式”高效服务体系,全部审批在园区内完成,提供投资洽谈、公司注册、项目准入、土地过户、报建审批、联合验收、进出口审批、优惠政策审批等全过程服务。力求实现服务全通、政策畅通、法制顺通、信息灵通、资金融通、人才流通、生活便通,成为世界各国企业投资运营的优质产业平台。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白工业园政策优惠还将持续升级。李海欣介绍,“目前,我们已促成白方政府在2014年签发了第二版总统令,修改了2012年第一版总统令中一些不明确或不适用的条款,为入园企业创造了更有利的投资环境。第三版总统令预计将于今年签发。”

  

共赢的聚集效应

 

政策的便利,市场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使中白工业园成为“一带一路”的价值高地,必然吸引着更多龙头企业关注的目光。

事实上,我国“走出去”企业往往对国外政治制度、政策法律、语言文化不熟悉,不适应,也面临着所在国工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配套差、水电路等外部配套条件不足等诸多困难。中白工业园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

对于出海中企而言,中白工业园通过引领上下游、配套企业等参与建设和合作,运用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分散和降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中的各种风险。以园区产业定位为指引,中白工业园招大引强的产业聚集和规模效应已经初现。

对于国机集团而言,以中白工业园为支点,不断实现着自身海外市场战略的转型升级。为紧抓历史机遇,国机集团更是鲜明提出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海外业务拓展的重点,推动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通过产能对接,中白工业园项目能够带动标准、材料制造技术、产能、服务咨询等“一揽子”走出去,创新机械工业发展道路。

继往开来,在合作共赢中寻找新的发力点,成为中白工业园持续迸发活力的关键。2017年,中白工业园将召开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机械制造五场分行业推介会。园区对研发、生产一体化的项目、投资规模5000万以上或用地规模1000亩以上的项目、原创性高新技术项目、填补园区空白形成产业基础的项目、全部产品出口的外向型项目在现有优惠政策基础上实行“一案一策”,在土地地价、税收返还上给予进一步的优惠。

不可否认,中白工业园这类海外工业园区,开发周期长、投资力度大。在此期间,保障项目的现金流是园区成功的关键。着眼未来,更为完善的配套基础服务是支撑项目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

对此,任洪斌建议,希望国家能够引导国内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供10年以上缓付期的支持性长期贷款。同时引导相关基金、银行开展专项财务性直接投资,减轻开发企业的投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