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一线人物 | 中央企业劳动模范邹建福:结构件制作工艺巧匠

发布时间:2021-09-13 文章来源:中国福马

  他是一名技术工人,扎根工程机械技术制造一线30多年。 

  他是一位技能专家,带领团队潜心钻研,总在危急时刻站出来、关键时刻顶上去,攻克了100余项工艺难题。 

  他虽是技校毕业,却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技师工作室,被授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实现从工人到工匠的人生蜕变。 

  他就是国机重工集团常林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邹建福。 

  攻关克难 

  1969年邹建福生于江苏常州,从小随父母到陕西参加支边建设,直到24岁回到常州,并进入常林公司工作,也因此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老陕。为了成为一名铆工,尽快掌握铆工操作要领,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白天第一个到厂,先看师傅怎么教,再依葫芦画瓢慢慢悟。晚上回宿舍后,他把没弄懂的要点列成清单,虚心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不弄明白不罢休。 

  生产线上的车架需要进行对称度校正,由于焊接后的产品容易变形,周围同事都说只要机械矫正就行了,可邹建福凭着对工件特性的了解,提出用火焰加机械校正的方法进行校正。他拿出工尺仔细测量,一边用火焰烤,一边机械加外力,最终零件尺寸误差被消除了,同事们无不对他竖起大拇指。他总说:铆工干活,敲敲打打,作品质量,一把尺校平见分晓。 

  从渐入门道到炉火纯青,邹建福渴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业绩。爱钻研、爱琢磨的邹建福勇担重任,转岗成为对工艺制造技术要求更高的事业部技术工艺员,开启了他的技术革新历程。 

  有一次,常林公司接到某国际知名企业发来的结构件侧框生产订单,试制量产周期为3个月,产品质量控制要求为国内领先的焊接加工时热涨冷缩控制工艺,侧框对称度精确到0.5毫米。 

  0.5毫米,相当于5根头发丝的直径,靠当时的设备怎么可能达到?可邹建福想都没想,第一个请缨,成立了挖掘机下车架侧框工艺改进攻关组。为了找出解决办法,他走路想、睡觉想,甚至几次半夜从床上爬起来画设计图稿。经过近两个月的反复试验、摸索,他发现通过调整制作工序,把侧梁、导轮支座、马达壳部件实施单独制作,再总成拼装、焊接、对称度检测,一举解决了难题,产品在试制时一次成功,当年实现产值3亿元。 

  有难题,找老陕’”已成为大家的习惯。可他却说,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有创新。 

  爱岗敬业 

  20162017年,工程机械行业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遭遇了“冰河季”,库存积压严重,资金链紧张,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常林公司提出进行事业部改革,分兵突围、分灶吃饭,邹建福所在的部门主动出击,寻求为知名企业配套结构件加工业务,邹建福变得更忙了,工作量成倍增加。 

  2018年的小年夜,邹建福像往年一样在现场指导徒弟进行零件校正,正蹲在产品边的他突然感到肚子隐隐作痛,他和徒弟说,甲猛,这个工件你看下吧,我去下洗手间。甲猛了一声,刚一抬头,只见邹建福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急性阑尾炎发作让他疼得晕倒在了班组园地。同事们急忙把他送到附近的医院,医院随即给他做了手术,可体质变差的他肺部感染,整整昏迷了三天,医院甚至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所幸的是,经过治疗,大年初三他终于醒了,医生再三嘱托,怎么也得静养一个月。谁曾想,正月十五,邹建福就出现在了工作岗位上。他说,跟公司有感情了,手头有批新品急需试制,实在放心不下,还是要来看看。 

  同事问他,从一名初级技工到行业领域的劳动模范,最深的感悟是什么?他说,只要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人生一定会出彩。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