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从“经营能手”到“龙虾书记”的青春纪念册——记中国联合扶贫干部陈崇茂

发布时间:2020-05-20 文章来源:中国联合

  人物档案 

  陈崇茂,男,1985年9月出生,汉族,浙江临海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011年7月参加工作,200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时任国机集团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合”)第二工程建设公司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纪检委员,生产经营部副部长。现挂职文成县黄坦镇党委副书记。 

  

  “经营能手”接到一个沉甸甸的任务 

  接到去黄坦扶贫任务的时候,陈崇茂同志正在办公室跟同事们热火朝天地制作标书。他是中国联合工程二公司生产经营部的加班“铁三角”之一,因为投标时间紧,彻夜赶制标书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情,他经手的中标项目总额累计已达几十亿。 

  选派陈崇茂去驻村扶贫,组织上是经过慎重考量的。他作为一名有着10余年党龄的年轻“老党员”,在求学阶段就是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硕士毕业进入该公司后,曾在工会委员、党支部委员、部门干部等多个岗位历练,不仅业务水平高,沟通能力也是“杠杠的”。 

  接到浙江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下达的扶贫任务后,中国联合党委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筹划和切实做好思想上、组织上、经济上的各项准备工作,成立中国联合对接帮扶工作组,并在该公司全系统范围内遴选青年优秀党员干部同志担任扶贫干部,到结对帮扶镇村长期驻扎开展定点精准扶贫工作。陈崇茂因为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被组织选中将赴温州文成县黄坦镇任镇党委副书记(挂职),驻村扶贫。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接到这个崇高而光荣的使命,陈崇茂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从省城杭州到黄坦小镇 

  虽然同属于浙江省,但是从省城杭州到黄坦小镇的路并没有想象中的便捷。从陈崇茂在杭州的住处出发到黄坦镇,需要坐1个小时的市内交通到火车站,再坐高铁到温州市,下高铁后换乘大巴车到文成县城,然后乘坐公交车到黄坦镇,全程至少要花6个小时。 

  睡在乡镇集体宿舍,吃在乡镇食堂,为了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工作中,陈崇茂尽量减少回杭州的频次。每次回到杭州也都是先到单位汇报驻村扶贫情况。 

  黄坦镇位于文成县西南部,下辖6个社区、32个行政村,面积195.45平方千米,人口15420人。曾是浙南最大仔猪生产基地。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引发大量产业问题,一度被贴上“脏乱差臭黑”的标签。近年来,黄坦镇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昔日的污臭满地的畜牧类养殖全面关停,为打造成洁净宜居的美丽家园,将落实“抓党建,兴产业,促转型”作为当务之急。 

  陈崇茂重点联系的黄坦镇济下村是“省级上进村”,位于距离镇政府4公里远的山区地带,村里一共1247人,目前常住人口约350人,分散分布居住。村里有低收入40户60人;村里没有公交车直达,村民需步行至1.6公里外的村口才能坐上公交车。村民主要收入靠劳务输出以及种植水稻、糯米山药等农作物。由于劳动力外流,山上的水田、梯田部分已经荒废。 

  驻村扶贫干部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顶梁柱”,如何精准施策,让扶贫工作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成了陈崇茂每天思考最多的问题。进驻镇村以来,白天走访农户,晚上恶补农业知识,成了陈崇茂的工作常态。遇到不懂的农业技术难题,他一有机会就去向专家讨教,终于在较短时间内“对症下药”理清了驻村扶贫工作思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在调研扶贫工作时指出,扶贫扶产业,贫困户通过产业才能稳定脱贫不返贫,人民群众有了生财之道,生活才能越过越幸福。陈崇茂始终记着这句话。他经过实地调研和思考,认为济下村其实是块可以大有作为的“风水宝地”。要想富、先修路。陈崇茂发挥自己工程专业“科班出身”的优势,从当地实际出发,推动全村开展自来水提升工程,并指导村里25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10亩宅基地复垦、村粮食区功能区道路建设项目1.1公里……2018—2019年,在陈崇茂带领下,济下村完成了一系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有效改善了村里生产生活环境,极大提升了村民幸福指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有了基础设施提升作为有力支撑,陈崇茂带领乡亲们谋划起符合村里发展实际的扶贫项目,用产业扶贫激发贫困农户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娘家人”非常支持陈崇茂的工作。国机集团党委副书记宋欣在中国联合调研时强调,扶贫干部冲在扶贫一线很辛苦,组织上一定要让他们感觉到温暖。中国联合党委书记、董事长郭伟华时常嘱咐党委职能部门要及时关心、帮助陈崇茂解决问题,该公司分管领导多次前往文成县驻地看望慰问陈崇茂。在中国联合鼎力支持下,陈崇茂在扶贫点黄坦镇的国有农场场区内建起中国联合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站,带领村民“精养”龙虾,闯出一条致富路。该站具备80个帆布池、2000只标苗箱,拥有水循环系统、污水处理系统、蛋白分离系统、恒温系统和有益菌培养池等现代化室内养殖基地,并引进了龙虾中的“爱马仕”——澳洲淡水龙虾虾苗。 

  

  该基地作为浙南唯一的龙虾繁育基地,年产值虾苗数量可达到200万只以上,可供400多亩虾田养殖。选对了品种,还要养得好,陈崇茂采取“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鼓励农户带着贫困户一起养虾。澳洲淡水龙虾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洁净的水环境,十分考验农户的养殖技术。为此,陈崇茂引进了颇有水产养殖经验的农业公司负责培育,新引进的澳洲龙虾会在抱卵车间里繁育。到了五月份,农户只需在农业公司购买现成的虾苗,就能进行室外养殖了。同时,陈崇茂还安排养殖专家对养殖户进行全过程跟踪免费培训,“一站式”解决农户担心的龙虾养殖技术难题。 

  不仅如此,陈崇茂带领的团队还帮农户想好了龙虾养成后的销路问题。他们与海南一家深加工企业开展合作,农户销售不了的澳洲龙虾由这家加工厂“兜底”,直接做深加工、出口。这样一来,彻底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按照批发价保守估计,一亩虾田净收入在1万元左右,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从荒地变虾田,从培育到销售,陈崇茂稳扎稳打,因地制宜创新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切实用好产业扶贫这把“利器”,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确保贫困农户获得稳定收益,助力贫困农户依靠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疫情防控”和“决胜小康”两手抓 

  温州作为华侨相对集中的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陈崇茂坚守在扶贫工作一线,负责并带领联片社区干部一同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 

  防控疫情,切断传播途径是关键。陈崇茂指挥结对帮扶工作站第一时间自备防疫物资及饲料,切断外来因素,组织工人合理消杀,进行封闭式管理。截至目前,当地没有发生疫情情况,产业扶贫项目运转正常,并成功培育出第一批虾苗,为当地农户转产转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驻村扶贫干部,如何答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卷”?陈崇茂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他要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带领村民抢抓春季农业复产的“黄金期”,确保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不误,让村民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好日子尽快旺起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