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

“东方红”诞生记

发布时间:2009-09-11 作者:
 

“耕地不用牛”,是中国农民近乎童话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资金匮乏,中央硬是拿出4亿多元,从国外进口了2.8万台拖拉机,优先供给东北、新疆等地区的国营农场使用。但这对于新中国80多万个村庄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于是中央决定,加速建设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
在对80多个城镇考察之后,当时的国务院领导遇到一个难题:哈尔滨、石家庄、西安、郑州、洛阳等都希望把第一个拖拉机厂建在自己的土地上。1954年1月8日,有关领导向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幽默地说:洛阳九个朝代的皇帝都住了,还放不下一个拖拉机厂?
就是这句轻松幽默的话一锤定音,在洛阳拉开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大幕。
1955年10月1日,昔日隋炀帝的皇家御园,一瞬间变成了建设工地。洛阳市7万余人参加了奠基仪式,新中国的建设英才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古都洛阳,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妨碍大家对建设新中国的赤子之心。当新华社把这个消息传遍四面八方之后,中国一拖收到了2600多封慰问信,这极大地激励了一拖的建设者们,大家只有一个心愿:加快建设速度,装备落后的中国农业。
当第一根钢桩打进这古老的土地,生长起来的不仅仅是厂房和流水线,还有六亿农民炽热而渴盼的目光。
黑龙江桦川县一个村庄的农民,把节省的1000多斤大米送到工地;南阳地区的群众把28吨碳,一捆一捆地从山上背下来以解燃眉之急;徐州无偿地送来1万多吨耐火土和大量砖石块;全国成千上万的“红领巾”,把拾废物换来的钱寄到了工厂……
1958年初,毛泽东再次给一拖指示:拖拉机式样和性能一定要适合我国的气候和地形;一定要综合利用;成本一定要尽可能地降低。
1958年6月30日,一拖生产出第一炉铁水;7月5日,生产出第一批锻件;7月8日,生产出第一台油泵;7月13日,生产出第一台柴油发动机;7月20日,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披红戴花,在敲锣打鼓的人们护送下,隆隆地开出了一拖大门。
后来,这台拖拉机送给了为一拖建设作出巨大牺牲的洛阳新唐屯。那天,全村的人都换上新衣,锣鼓喧天迎接新“铁牛”的到来。工人农民在路上紧紧拥抱,共同勾画出一副“‘铁牛’遍地跑、粮食堆满仓”的灿烂前景。
第一台拖拉机诞生后,大家都想给它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先是机械工业部提名叫“铁牛”牌拖拉机,象征今后我国农村耕地不用牛了。洛阳市文化局的文人们也曾聚在一起,提出叫“白马”、“龙门”两个牌子。后来,当时厂办的一位副主任听见剧团的人在唱陕北民歌《东方红》,猛然想到,何不就叫“东方红”呢,“东方红”,传达了新中国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代表了企业峥嵘向上的精神风貌,也预示着一拖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美好明天。在厂党委常委会上,大家都拍案叫好,这名字很快也得到了机械部的批准。
1959年11月1日,一拖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仪式。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庄严宣布:“中国人民耕地不用牛的伟大时代到来了!”
50年来,一拖生产出近300万台“东方红”拖拉机,在粮食短缺的年代,中国60%以上的机耕地是东方红拖拉机耕耘的,一拖生产的大中拖社会保有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东方红”成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代称。
在工程机械、动力机械和运输机械领域,“东方红”产品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厚重、深远的历史,使“东方红”拖拉机,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着难以磨灭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全面实行,一拖顺势求变,与时俱进,今天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